Pages

Tuesday, May 08, 2007

來去壯遊



我很喜歡旅行
可是我又是一個極度戀家的人
我覺得在家裡真是一件太棒的事情
但是旅遊可以擴大我的視野
每每在旅行結束後
雖然疲累
但心情卻是滿足的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
商週1004期的封面故事

放大你的格局,人一輩子要有一次壯遊
全文在此

裡面提到
有一種旅行,方法很貧窮
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西方從16世紀末傳承至今
中國卻已失落數百年。那就是Grand Tour──壯遊
培養獨自「闖」的能力
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

在我之前介紹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時
就發現到
西方的青少年在轉變為成人時
往往都會有一個The Gap Year(空檔年)
空檔年就是歐洲年輕人「轉大人」的階段
空檔年可增加外語能力
提升個人競爭力
許多人因此找到人生的方向
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動能
他們絕大多數是藉由出國壯遊來完成這項成年禮

壯遊,指的是胸懷壯志的遊歷
包括三個特質:
旅遊時間 「長」
行程挑戰性「高」
與人文社會互動「深」

壯遊不是流浪,它懷抱壯志
壯遊者不侷限於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間
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世界之大。

但壯遊不是外國人的權力
中國最偉大史家司馬遷 
二十歲遍遊九省,用腳寫《史記》

可惜的是
中國的文化老了
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
但中國有意識的要恢復他的生命力
中央電視台這幾年大量報導這些活動

那台灣呢?
我們的教育太強調『書中自有黃金屋』
不鼓勵年輕人在真實環境中超越自我
儒家說的「父母在,不遠遊」
華人的文化裡,貧窮的時候,是能夠闖的
可是一旦富有,就過度保護子女
下一代失去了闖的能力,很容易腐敗掉

默劇電影明星約翰.巴里摩(John Barrymore)的話
A man is not old until regrets take the place of dreams
人不會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夢想
該用這句話,鼓勵自己,去壯遊

感謝上帝讓我家的經濟狀況不會太差
小時候媽媽就常帶我們出國玩
2000年的時候
也讓我到歐洲去了四十多天
雖然現在記憶已經遙遠
但那是我真正看到其他世界的人的生活

我真正的小壯遊
應該算是去年暑假去澎湖吧
雖然這個壯遊不苦也不累
甚至講的語言都是相同
但是一個人出去的時候
造就了和當地人的互動
讓我有深深的感動

我期待自己有壯遊的機會
但說穿了……我沒種
真的!
想到要離家…..會有莫名的害怕
可是我一直覺得生命不只是這樣
讀書、工作、成家、立業
上帝創造了這麼美好的世界
怎麼可以不去看一看呢?

勇氣與金錢培養中
我要去壯遊!

1 comment:

  1. 老實說我也覺得是種矛盾的心情!!我也很戀家!出來之前很興奮!但來了以後真得很辛苦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這裡是神學院,在這環境裡調適會比較好!

    ReplyDelete